凌云报第七十三期 一版 【头条评论】以厦大为名,浅谈中国大学之气度本报编辑部关于大学气度,从不乏旧议和新说。何谓“大学之气度”?一解为“大学的气魄与风度”。气,有小大之分。度,有度量之意。大学气度的根本,在于教育,而大学气度的内涵,虽然随着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大抵可见于以下几者:大楼之大、大师之大、学生“学业”品格之大、交流之大。于大楼之中显气度。对大学而言,硬件设施如大楼是大学气度的物质基础。大楼之兴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发展的直观体现。从早期的京师大学堂到如今覆盖全国的教育体系,从早期简陋的硬件设施到如今各研究领域仪器设备的充实与完善,大楼之始、大楼之兴、大楼之大,承载了大学对真理、真知的追求。以厦门大学为例,1921年5月9日,陈嘉庚先生于“国耻纪念日”率全校师生于演武场举行厦大奠基仪式,由此开启了厦大的建设篇章。到2001年,厦大新建漳州校区,再到2011年厦大新建翔安校区。厦门大学和全国许多高校一样,为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发展新校区,空间的开阔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于大师之中显气度。大师之于大学,犹如北斗之于迷途,罗盘之于行舟。中国现代教育一直保持着“尊师”这一传统。忆往昔,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使当时的北京大学兼收胡适、刘半农、鲁迅、沈从文、陈独秀等一批名家,营造出“文化争鸣”的气象。忆往昔,陈嘉庚先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理念,使初出茅庐的厦大得以迅速成长,开创了“德、智、体”三育并重的局面。时代大潮浩浩荡荡,新时代的大学催生的是新的大师之需。在“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的民族复兴大潮中,厦门大学在人才引进方面,锐意出新,海纳百川。现今,厦门大学已拥有两院院士21人、中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者3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5人、讲座教授12人等,师资的丰厚,也为厦大学问之积淀、学术之争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于学生“学业”品格之中显气度。学生的“学业”品格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一所大学的气度和品格。回溯现代教育之初,在“救国图存”的理念熏陶下,我们看见的是这样一批青年学生:他们满怀救国之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引领新文化运动,开启了“科学”、“启蒙”两条道路;他们投身革命,书写了民族独立与奋进。当我们放眼如今教育,在当代大学的塑造与熏陶中,学生张扬着全新的个性追求与社会担当。于全国,在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系列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下,研究生学术成果更趋丰富;大学生创业呈欣欣向荣之态;大学生实践队伍逐渐扩充,青年志愿者频频走入社会,进行志愿服务。他们,不再只是校园里的主角,更步入社会见证中国的发展。于厦大,随着校方不断推进社会实践、创业评比活动的开展,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学生直面社会、追求自我的担当,往往反映了一所大学服务社会、百舸争流的气度。于交流之中显气度。众所周知,21世纪这个开放的时代,不仅经济开放,而且教育开放。如今的中国大学,与其他各国、地区的大学交流逾甚,互访学者、互派留学生数量逾多,展现了大学面向世界前所未有的胸襟和气度。就厦大而言,于学生,厦大学子的身影活跃在英、美、日、法、俄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250多所与厦大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的高校校园中;于学校,2013年2月初,厦门大学在马来西亚举行校区建设签字仪式,成为中国首个走出国门,在其他国家开设分校的高校。中国高校“走出去”,以更开放的胸襟兼收并蓄世界多元文化,是大学气度之大的表现,同时也是丰富大学气度的重要举措。然而,当我们欣喜于中国大学蓬勃的发展、全新的格局、浩然的气度之时,也应多几分“反思”,反思现今大学发展的不足。反思,是为了更好地认清自己;反思,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明天。我们希望大学有大楼,但不要盲目追求大楼之大,而是权衡好大学硬件与软件的合理构成,充分认识一所好的大学,应追求有限硬件基础上的无限精神造诣。“大师之大”是大学教育中的软件指标,我们期望从学生到老师,为学则清,为学术则明,共同营造健康的学术环境。由此,我们才能期待我们的高校继续培养出更多优秀、杰出的人才。这样,才能迎来一所大学的“大”发展。当我们徜徉于厦门大学的大楼之间,欣赏其建筑之美的同时,更有感于校主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当我们授业于厦门大学的大师之手,感悟其智慧之学的同时,更有感于以王亚南校长、陈景润教授为代表的科学精神;当我们活动于厦门大学的学生之间,热爱其奋发之态,更有感于厦大内迁闽西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当我们欣喜于厦门大学海外建校之举,佩服其“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之际,更有感于罗扬才烈士的革命精神。厦门大学的“四种精神”彰显厦大独有的大学气度。我们以厦大之名,思中国大学之气度,以中国大学之气度,思厦大气度之发展。▲ 【特别策划】在他乡·在厦大本报记者 张坚 徐巧 李晓楠 刘丛“少小离家,乡音难改,浓浓乡情,美好回忆;千里之外,故乡明月,唯我乡情,尽在心中。” ——中国同乡会网站2013年10月27日。海奥帆船俱乐部。一群操着别人难以听懂的方言的厦大学生,围坐成一个圈子,放风筝,打沙滩排球,冲浪……处处洋溢着热闹的气氛,走近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是一群正在举行联谊活动的厦大潮汕籍学子。每年到了金秋入学的季节,厦门大学校园里便又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有许多同学选择了加入这样或那样的组织社团,来丰富自己课余生活,结识新朋友。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希望寻找到“同乡会”,跟同乡们在一起用家乡话聊聊天,叙叙乡情,缓解思乡之情。大学“同乡会”这一学生自发的非正式组织,发挥着丰富多彩的作用。“同乡会很重要”为了解厦大学生参与同乡会的情况,本报记者随机走访了五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其中参加过同乡会活动的同学占绝大多数(41人),少部分人知道“同乡会”,但从来没有参加过,仅有两位同学并不知道何谓“同乡会”。更有一些新生早在入学之前就打听厦大是否有家乡的学生组织,并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找”到组织。来自山东的人文学院2013级本科新生王宇昆便是其中一位“积极分子”。刚入学时他便主动通过各种渠道找组织,最后顺利加入厦大山东同乡会的QQ群,认识了许多同乡,“在这里,大家可以一起吃饭一起玩”。很快,王宇昆便和山东老乡打成一片,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他便适应了厦大这个新环境和大学的新生活。与王宇昆一样,许多同学认为和家乡的同学在一起时会感到特别亲切,话语中的同一乡音能消除彼此间的陌生感;同时在同乡会里能够认识更多的人,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再者,同乡会也可作为同乡们学习互助的平台。在这里,新生能得到同乡学长学姐的帮助,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难题,从而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老生之间也有许多合作。温州的范政伟同学就曾与同乡们组建“挑战杯”的队伍;海南的何瑞文同学则与同乡们一起做过家乡红色景点的调研……如今,同乡会这一平台正努力在更大范围发挥作用。这从校际间同乡会交流与互动的强化中可见一斑,如从今年开始,厦门各校的海南同乡会正在积极筹划校际篮球赛。同乡会也与厦大校友会取得合作联系。公共事务学院2012级硕士生黄一凡同学在回忆自己随温州同乡会回温州的一次经历时说道,“当地校友会很热情地招待我们,这对我触动很大,增强了我对家乡的感情”。相比本科生,研究生新生对同乡会活动的参与则没有那么积极。他们中的多数表示,到了研究生阶段,已经适应了与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同学相处,他们选择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学术上去。但也有一些研究生重视同乡会的特殊意义,历史系2013级博士生李新铭对记者说,自己虽然已经很习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心境,但还是会去参加同乡会的活动。他谈道:“参加老乡会是为了找集体存在感,大家可以互相帮助。同乡会虽然没有很多持续性的活动,但它解决了‘有与无’的问题,同乡会很重要。”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一种家的感觉”刚毕业的哲学系2009级本科生罗嘉禄是厦大潮汕同乡会的创始人,回想当初创办同乡会的动机,罗嘉禄说,潮汕同乡会是由2008年厦门大学汕头校友会(潮汕校友会的前身)牵头,于2010年9月份正式成立。当初创会的宗旨是联谊在校的潮汕学子,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互帮互助,发扬乡情乡谊。潮汕同乡会起初成立的时候只有45人,如今已经有一百多人了。“潮汕人古来就有在外联谊的传统,难得求学他乡凑一块,因此能够聚在一起,互帮互助,自然也是一件好事”,罗嘉禄谈道。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2012级本科生李思是潮汕同乡会的第三届会长。早在这学期入学之前,他便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今年被厦大录取的潮汕籍新生名单,随后他与几位组织者主动联系新生,动员其参与同乡会。而与此同时,厦门大学潮汕校友会一年一度的年会也在此时举办。利用这个契机,李思便组织新生参加校友会,介绍新老成员互相认识,也算是“新生见面会”。新生到校报到后不久,他和组织者们一起,汇集所有在翔安校区军训的潮汕籍新生们,开展了慰问活动。遇到潮汕人比较重视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等,潮汕同乡会还会举办各具特色的聚会,如包粽子、吃汤圆等,聚会的场面往往充溢着浓浓的乡情。相比潮汕同乡会,宁夏同乡会的“成立”便显得没有那么“正式”。现就读于数学科学学院2012级本科生张乾翊同学是宁夏同乡会的负责人,他并不喜欢“会长”这个称呼,因为他觉得“厦大同乡会”并不是一个特别正式的组织。张乾翊告诉记者,宁夏同乡会成立距今只有两年左右,现有的成员也仅有五、六十人,基本上都是大一、大二的本科生。提到创建同乡会的初衷,张同学谈道,“起于我当时在网上搜索而无果,于是和几位宁夏的朋友一起着手创建,目的是为了让宁夏的同乡能找到家的感觉。尽管聚会的次数不多,但是每次参加的成员都不少”。同乡会的组织者们为了同乡会的正常运行都付出了许多心力。多数同乡会的组织者将组织同乡会活动当成一份责任、一个担子、一种感情。温州同乡会本科负责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1级本科生范政伟同学表示,组织老乡会是自己乡情的一种寄托。研究生负责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2012级吴玉想同学则坦言从往届学姐手中接手,便有相应的责任去组织好。他们中的大部分坦言,看着同乡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感觉,内心总有一种成就感,而有了这样的感情,便自然愿意为之付出。同乡会的难题?同乡会是非正式的组织,同乡会的基石在于同乡关系,虽有热心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但同乡会的发展一直面临着许多难题,而这些难题也可看成同乡会自身的特征。其一,同乡会的必要性问题。当问及“同乡会必要性”时,多数同学认为,同乡通常有共同的地域文化,同乡间品性相近,更易沟通。更有同学将异地里遇见的同乡视为“亲人”。但对此也有持异议的同学,2013级硕士生王同学认为同乡会只是在异乡找不到认同感的人逃遁的地方,“你觉得出来读书还一直讲家乡话活在家乡人圈子里的人正常吗?”,所以她从来没去打听自己家乡有什么同乡会。其二,组织大小影响成员熟悉度。在河南商丘同乡会组织者孟飞看来,因为同乡会的成员较少,每届20人左右,因此往往彼此间较为熟悉。软件系软件工程专业2013级本科生林美娟同学认为:“因为同乡会人多,我往往只能认识在聚会时坐在一起的同学。”其三,男女生活跃度存在差异。在记者调查的近10个同乡会中,目前只有河南商丘同乡会的组织者为女生。而在平时的聚餐活动中,男女生人数虽大致相当,但男生更易与同乡们熟识。在后续的活动中,只有在唱K活动中,女生的活跃程度较高。其四,随性化和规范化。同乡会活动的时间相对比较集中,一般集中在开学初和毕业前两个时间段,以及一些传统节日,这是同乡会活动的“规范”之一。同乡会成员没有必须参与同乡会活动的义务,参与与否往往依同乡个人随性而定,而成员们的不参与,又进一步加深了同乡会的随性化。河南商丘的孟飞同学说:“我不想同乡会过于正式,因为那样要处理许多其他的事情。” “同乡关系是不涉及利益的,大家只是因为共同点和共同文化聚到了一起”,国际新闻新专业2012级本科生胡湖鹏同学表示。但这种以地缘性为基础而形成的乡土型的非正式群体,组织者若不能正确引导成员,易发展成小团体,若制造干扰正常学习和生活秩序的事件,将对校园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主张对于同乡会组织要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如今,丰富多彩的同乡会活动为校园生活注入了青春的活力。来自天南地北的不同籍贯的大学生,以开阔的胸襟、开放的眼光与每一位同学相处,以大学生的行为准则和校纪校规约束自我,讲乡情更讲校友情,重乡音更要重是非,使自己成为一个心态健全、行为理智的现代人。▲ 二版 【名师访谈】后青春梦想家 ——专访夏光武老师本报记者 罗敬霖夏光武,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兼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博士学历。生于台北,祖籍江苏盐城。回首青春·无悔选择1991年,从美国俄克拉荷马市大学硕士毕业后,血气方刚的夏光武戴着留美海归的光环回到了台湾并顺利地成为了一名公职人员。“青春、热血、梦想、未来”,这些让无数年轻人着迷却又怅惘的字眼,不断地在他脑中激荡着。两年的工作经历让这位年轻人想明白了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两年后,他辞去这份工作,加入台北实践大学应用外语系的教师行列。站在三尺讲台上的夏光武老师对教职工作充满了热情,但他也曾一度怀疑这是否能成为终身的职业志向。六载光阴之后,这个“既来之,却难安之”的青年人又把自己推向了人生的另一个转折点——从台北一路南下至香港,担任起了《读者文摘》中文图书部的资深编辑。那段时间,他一直奔波于台港两地,“空中飞人”的生活与体面的薪资让周遭的许多人倍感艳羡。然而,“生活就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却想出去。”彼时年近不惑的夏光武渐渐发现这份工作并不是内心所向往的,这个内心火热的“后青春”梦想家再次对生活发起了挑战。在历经前面的种种“摸索”后,他终于明白——“教师”才是他所热爱并愿意为之倾其一生的职业。因此,经过重重思量后,他来到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为进入高校任教做好全面的准备。从公职人员到教师到资深编辑再到学生,种种角色的转换承载了一个年轻人“不畏险阻,但求不悔”的决心与勇气。夏光武用他的青春诠释着“时光荏苒,勿忘初心”。在谈及这段“被心牵着走”的青春岁月时,夏光武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年轻就有犯错的资本。”因为年轻,面对未知的以后,我们本应有“说走就走”的果敢与气魄,却总被生活的种种樊笼所牵绊。我们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只怕“一步走错,满盘皆输”,总是怀疑“若许自己一个潇洒的青春,谁能还我一个美好的未来?”然而,未来亦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与无穷的可能性。即便前路漫漫偶有荆棘,也不妨学学光武老师的自我调侃与自我调节——“人生嘛,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而我只有十之三四,已经够幸运的了。”正如夏光武老师所言“人生没有失败或是成功的说法,只有你过得好与不好。大部分的时光是快乐的那就值了。”人生匆匆几十载,或风或雨,冷暖自知,达观之心何其宝贵。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走下去的勇气与决心。乐活之师·亦师亦友自夏光武老师到厦大任教以来,这个道地的“台湾人”在学生中间拥有极高的人气。记者周遭的许多人在谈及光武老师时,也总是毫不吝啬其溢美之词。用光武老师自己的话说,他是个热情好客、喜欢结交朋友的典型狮子座“大男孩儿”。他以“读书顺便吃喝玩乐”为获得幸福的指导原则,他相信“饱思”亦要“饱腹”,“饱腹”利于“饱思”。当被问及有何兴趣爱好时,这位可爱的老师回答道:“在闲暇的午后,煮一杯咖啡搭配重芝士蛋糕,拿起一本好书细细品味。”可以想见,在一个慵懒的午后,阳光透明的恍若回忆的底色,他着一身轻便的家居服舒服地窝在沙发里,令人沉醉的咖啡香气与浓郁的芝士交融于口中,心思却沉浸在漫漫书海里……这是何等的悠闲与雅致。除了喜欢追求生活的小情趣,光武老师还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社交网络达人,他活跃于Facebook、MSN、微博等社交平台。他的新浪微博“老夏书房”也早已是厦大学子们所熟知的“大V”。他总是在微博的小天地里与同学们互动,偶尔也发发牢骚、开开玩笑,毫无老师的架子和学者的做派,反倒显得愈发平易近人。他认为,“我们应该通过这些社交平台与他人保持联系,毕竟时代在不断地进步,我们即使年纪不断增长,在知识的积累方面依旧需要与时俱进,不能被时代淘汰。大陆的学生说我‘萌’,台湾的学生说我‘潮’,然而我只是喜欢与同学们沟通而已。”光武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热情、幽默、时尚又有点“小资”的师者。然而,这个外表不拘小节的“大男孩儿”,心中对“师者”的定位却有着近乎严格的定义。他说:“为人师者应当像父辈一样无私地关爱学生,学问的传承固然重要,但温暖而融洽的师生关系亦不可忽视!”夏光武老师崇尚的就是一种平等、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平等,所以交流自由;因为自由,所以相处和谐。敢梦敢想·永葆青春作为一名中文系的老师,光武老师在言语之间总不免提及他所深深热爱的德裔瑞士籍作家——赫尔曼·黑塞。光武老师说,这个从美国嬉皮时代至今一直被赞誉为西方青年人精神导师的黑塞,总让他倍受鼓舞与启发。在黑塞的诸多作品中,老师向我们推荐了黑塞用十余年时间所写的长篇绝笔——《玻璃球游戏》。这本需要人生阅历才能读懂读透的名作,让他期见了智慧、勇气与希望。光武老师的青春岁月何尝不是充满了智慧、勇气与希望呢?历经回台、任职、离职、转行等种种考验,2003年,他抛下既有的富足生活只身来到内地读博。彼时陌生环境与生活差异所带来的诸多不适,像小学生一样接触全新的简体字与汉语拼音,以及人情世故里种种微妙的制衡与约束,都让他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可是,永远对明天都抱有希望的他,转眼已在大陆生活了十年,成为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这个可爱的光武老师。只有经历过才能懂得梦想的可贵,只有懂得梦想的可贵才有决心与毅力始终奔跑在逐梦的道路上。“你们还年轻,去拥抱世界吧!”老师送给厦大学子的这句话,又何尝不是说给十年前的自己听的呢?我们还年轻,但我们真的年轻吗?年轻不仅仅是乌黑的秀发和饱满的容颜,而更应该是那颗敢想、敢做、敢爱、敢恨的心!▲ 【学子风采】生如“厦”花 ——专访苏珊娜 本报记者 李淼 罗敬霖人物名片:苏珊娜,厦大艺术学院2013级研究生,长期坚持从事志愿者工作。2012年获央视颁发的“中国最美乡村女教师”荣誉称号。2013年获得中国大学生益智类节目《天才知道》厦门大学站的季军,并作为唯一一名学生代表与邬大光校长一同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仰望星空》的节目录制。时光荏苒,不忘初心在采访苏珊娜的时候,因为多日的重感冒,低调的她显得有些许疲惫。这个更愿意被大家称作珊娜的女孩,在谈到过往的志愿者活动时,眼中闪出的光芒,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她心中的那片柔情与刚毅。在珊娜读高中时,她参加了班级组织的一次慰问育婴堂的志愿活动,那次不平凡的“志愿初体验”使她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触动。那些稚童灿烂的笑脸与澄澈的双眸使珊娜突然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友爱是一件多么令人动容的事儿。而鼓舞珊娜将志愿者工作与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则是她最为感念的初中钢琴启蒙恩师——郑老师。因为父母的工作关系,珊娜常借住在郑老师家中,老师一次次如家人般的关怀和朋友般的鼓励都让小珊娜倍受感动。这位给体质不好的珊娜送营养药片的老师,这位每次看到珊娜归来都会热情相迎的老师,悄悄地在小珊娜心中种下了一颗“良师梦”的种子。从大一帮忙筹集物资的“西部梦想”活动,到后来的养老院与儿童康复中心志愿工作,再到大二大三的关爱外来务工子女大学生公益艺术团和日后的支教活动,珊娜一点点践行着老师曾经的博爱和母亲口中“施比受有福”的教诲。尽管珊娜总是用辛苦赚来的外快来补贴自己的志愿活动,但这从未抹灭她对支教的热爱和对教师职业的向往。珊娜说,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就是支撑她一路走来初心不改的最大动力。远赴泸沽,支教“最美”2012年,珊娜远赴四川省凉山州泸沽湖镇,成为当地达祖小学的一名志愿教师。在这座当地唯一的村小学中,珊娜与来自各地的志愿者们一起,经历着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人生历练,亦在其中收获着美好与感动。达祖小学的孩子们多为彝族、纳西族,有些孩子由于年纪小,在课堂上很容易分散注意力,珊娜在旁听同行志愿者讲课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善良聪慧的她为了帮助同伴解围,突然想出一招——用肢体语言演绎出活泼可爱的高音符号,生动简洁地传达了晦涩的知识点,孩子们也被她所吸引,原本沉闷的教室中传来阵阵笑声。每日清晨,珊娜都会和借宿主人家的两个女儿迎着晨光出发,一路应答着乡亲们热情的招呼,憨厚的大黄狗则相伴其左右,一起穿过一大片金色的向日葵田,走向远处的木屋教室。孩子们真挚的笑声、如田园油画般美好的场景,都让珊娜沉浸于这淳朴的美好中。然而美好之中也夹杂着惊险与酸楚。泸沽湖镇位于地势险峻的高山盆地之中,一次,志愿者们在进入县城的车程中突遇险情,因多日疲劳早已熟睡于车中的珊娜被急刹车所惊醒,事后通过同伴们的描述才得知当时情形之危急,而这次经历也让珊娜更加珍惜在达祖小学的日子。每每看到年幼的学生怀抱着弟妹来上学时,珊娜的心中不禁泛起酸楚,本应享受无忧童年的他们,却要承担起与自身年龄所不相符的重担。志愿者们只能尽其所能给孩子们带去知识与快乐,即使是在真正的离别到来时,珊娜和同伴们也没有将这一消息告诉孩子,“你们要相信还会有机会与他们相见,不要把泪水留给他们”,而志愿者们也不忍给这些本就饱受磨难的心灵抹上一些悲伤。珊娜和同伴们就这样默默地离开了达祖小学,然而令他们意外地是,2012年9月8日“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在北京揭晓,泸沽湖达祖小学的志愿者们荣获“最美乡村教师”唯一团队称号,珊娜作为团队中在读大学生志愿者的代表前往央视颁奖典礼的现场。相比于这个意外的荣誉,珍藏在珊娜心中更多的是那份香甜的大自然气息和纯真而炙热的孩提目光。传递爱心,你我共有想起孩子们,珊娜最想为他们唱一首《让爱传出去》,她也曾在一次给外来务工子女义务授课的课堂上教过这首歌。当她问那些孩子们什么是爱的时候,一个孩子说:“爱,就是长大后像你们一样去帮助别人。”这个回答,坚定了珊娜继续义务支教的决心。而对于未来的规划,珊娜也与许多同龄人不同,她并不想进入大公司、大企业,而想继续从事公益性教育事业。苏珊娜就是这样一个有爱心并有恒心的美丽女孩。对于众多有志于从事志愿者活动的厦大学子们,珊娜建议大家可以主动搜集相关信息,因为志愿者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主动性的参与行为,珊娜日常总会关注厦大青年志愿者网站的志愿服务信息;此外,志愿活动要有志同道合之人,大家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周围的人,让他们更了解志愿活动,要以每一个“点”的力量来汇聚“面”的效应。这便是一个活得真实自然、敢于说出自己所爱所想的珊娜,她在志愿工作中绽放着自己美好的青春,有如夏花般绚烂,而她也将坚守在这条路上,并希望有更多的力量能够汇入,将爱心的接力棒一直传递下去。▲ 梦想五人行 ——专访“青年中国行”厦门大学实践队 本报记者 余亦嘉 蒋崇华2013年暑期“青年中国行”厦门大学代表队在人文学院黄向春老师的指导下,由来自化学化工学院的陈成栋,人文学院的钟涛、杨洁琼、谢琳,以及建筑土木工程学院的熊文五位硕博研究生组成,开展了主题为“城·乡·梦——徘徊在城市与乡村间的福安畲民”的调研活动。该团队已成功入围“青年中国行”全国二十强。梦想起航:细心选题,多元组队谈起申请“青年中国行”项目的初衷,可以用一句“天时地利人和”加以概括。2013年4月26日,“青年中国行”组委会在厦门大学举行了一场宣讲会,出于对自身专业的敏感,钟涛同学对会上主办方提到的“消失的自然村”这一主题产生了兴趣。无独有偶,谢琳同学当时在福建省福安市做长时间田野调查时注意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当地的后门坪村,农历二月二是传统的畲族会亲节,而节日期间会出现人口剧增。这使谢琳很是震惊。四月底,谢琳回到厦门后见到了钟涛,两人说出了各自的想法和打算,可谓“不谋而和”。“所以说是两个因素的接连发生,使我们的组队与申报占据了‘天时’的优势”,谢琳笑着说道。虽说主题的选择是偶然得之,但其中也有一定的必然性,那就是需要对事物时时保持好奇心和敏感度,遇到问题多反思、多发问,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当然,最终主题的选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开始大家把主题定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但考虑到其可操作性,在黄向春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反复讨论,大家最终确定把福安畲民作为研究主体,探讨城市对他们的吸引力和农村对他们的向心力,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研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问题。除了主题之外,调研点的选择同样也很重要。队员告诉记者,之所以会选择福安作为目标,一是因为福安离厦门比较近;二是因为福安系福建畲族聚居区,畲族特色鲜明且颇具代表性,契合调研主题。此外,在此前的二月二会亲节踩点中,谢琳已与当地村主任取得联系并获得了他的支持,有了一定的人脉基础。“调研前一定要先和当地政府取得联系,要准备好介绍信等材料,这样调研才会更顺利。”谢琳在谈到调研点的确立时如此说道。除了令人满意的选题外,团队成员的完美组合也是这一实践队迈向成功的重要因素。成员的挑选综合考虑了文理工交叉、硕士博士合作的因素。杨洁琼告诉我们,交叉学科的组队使大家看问题的角度更多元化、更全面,并且可扬长避短、提高效率。此外,不同学科的专业背景与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使所有人都受益匪浅。第一次参加社会调研的陈成栋同学补充道:“我是典型的理科生,报告常写得一板一眼,缺乏润色,不过我的队友弥补了我的这一缺陷,这也让我学到很多东西。所以加强文理科直接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 志同道合:齐心协力,突破自我初次离开校园到闭塞落后的山村生活,对队员们是一个不小的考验。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团队如何取得村民的信任与配合,这都对心理素质和交往技巧有着极高的要求。由于调研点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此次调研团队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语言问题。当地的日常语言是畲语,而掌握着村里重要信息和资料的老年人又听不懂普通话,这使他们十分苦恼。于是,大家同当地的报道人打好关系,并请他们做翻译人员,这才排除了语言障碍。在调研开始的头两天,村民们的冷漠使队员们处处碰钉。但他们坚持相互打气、彼此安慰,继续努力用真诚来消除村民们的顾虑与误解。“其实换位思考一下,也不难理解这些村民。假如我们社区突然出现一些陌生人,一开始的防备和戒心肯定也会有的”,谢琳这样说道。而熊文同学则打趣地用“白手起家的事业”来形容自己对与人打交道的感受和体验,“调研是一个和社会打交道的活儿,如何争取陌生人的支持与配合,完全靠自己白手起家,要慢慢走进对方的生活与内心世界。与人打交道,与社会打交道,不仅是调研,也是人生的必修课。”通过为期十天的田野调查,队员们充分利用跨学科、跨专业、硕博组合的优点,从当地村民对城市与乡村的复杂情感入手,探讨了少数民族农民趋向城市的现状与原因,通过个案的形式介绍了传统乡村对后门坪畲民的向心力,并且讨论了后门坪传统文化保护现状及其必要性。在谈及参加这次“青年中国行”的难忘之事时。队员们告诉我们,他们印象最深的是当地村民的淳朴与善良。那灶台上缓缓升起的炊烟、孩子们纯真的笑脸以及乡亲们爽朗的笑声,都令他们记忆犹新,而这也让他们更加明确了调研的意义:在经济发展与迁居入城的热潮下,真实还原少数民族村落的生活现状,向人们展现出后门坪畲族村民不忘祖先、常回故土的赤子之心,保护传承了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 队员们建议大家,如果想进行一次成功的调研,好的选题很重要,题目的范围应当小而集中,这样易找准切入点。但最重要的是一个具有多元思想且互帮互助的团队,这意味着大家可以较好地分工合作并齐心协力地解决难题。还有队友表示,在调研成果之外,艰辛与欢笑并存的调研经历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跟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朝着同一个目标奋斗,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三版 【特别关注】 光棍节:是孤单,还是狂欢?本报记者 孙琳 于笑夏 刘金亮 刘春秀编者按:光棍节的出现,使得本无节日的十一月热闹起来,现在,“光棍节”已不仅是青年人调侃自己单身的“光棍日”,已俨然成为“购物狂欢日”。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如今的“光棍节”在高校学生生活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光棍节”的未来之路将会怎样?Part 1 光棍节与一个人的孤单 光棍节进行时关于光棍节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有南大卧谈会篇、爱情故事篇、京工光棍节篇和麻将篇,但得到外界普遍认可的是“南大卧谈会篇”。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往往较强,当没有上大学的同龄人已经成立家庭,而自己还在大学读书,强烈的现象对比、头脑中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传统观念以及来自家庭的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青年学生首当其冲地感受到了单身问题的压力。此外,大众娱乐文化的影响和刺激也使高校学生越来越以一种娱乐、自嘲的心态来面对单身问题。学生们互相调侃抑或自嘲单身状态,“光棍节”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并成长为青年学生释放单身压力的途径。“会场布置得很温馨”,台湾研究院中外政治制度专业2012级硕士生黄同学对去年的“单身party”还记忆犹新,“最后有个‘非诚勿扰’的游戏很有趣”,他还一直为当时没有鼓起勇气参加感到遗憾。记者了解到,距离光棍节还有一个月时,作为“单身party”的主办方,校研究生会的女生部就开始为“单身party”忙碌起来。“我身边的同学都非常期待‘单party’,包括不是单身的同学也想参加”,校研究生会女生部部长吴婷婷很有信心地说道。参加了今年“单身Party”的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物理系2012级硕士生戴同学说,“我的目标就是找到男朋友,所以早早就留意了‘单身party’的消息。”戴同学告诉记者,每一位参与者在入场时会领到一张标明性别的配对卡片,开场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参与者根据卡片上的数字找异性搭档,谈到这里时戴同学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发现身边一个女生跟我拿到同一个号码,刚在纳闷这是怎么回事,这时候有个男生拿着同样的号码走过来,后来才知道其实是主办方特意设置,很意外”。与戴同学不一样,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2011级吴同学则是冲着交友的目的去的,他表示“主要是去认识更多的朋友”。正如吴婷婷所说,“举办‘单身party’这类活动目的是丰富研究生的校园生活,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交友平台,同时尽可能地帮助单身们找到心中所属。”许多未参加“单身party”的同学也表示有自己多元的过节方式,或约几个单身好友聚会聊天,或和两三单身舍友一起吃饭,亦或是去KTV唱歌等等。人文学院哲学系2013级硕士班就在“光棍节”前一夜组织了“自助餐”活动,增进了班里男女生之间的友情。“班里有好多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好小伙、好妹子,并且八大菜系都吃到了”,班里的李同学笑着告诉记者。当然在单身大军中也不乏怕触景生情宅在宿舍上网的单身同学。外文学院英语专业2011级研究生王同学选择宅在宿舍过光棍节,在11月10号晚上凌晨进行淘宝秒杀,重看亚冠足球比赛,CS大战……总之购物、视频、聊天、打游戏是他光棍节当天的主要活动。光棍节已成为丰富单身人士生活的好平台,在这一天单身男女从忙碌的日常生活中走到欢庆的节日氛围中来,从网络虚拟空间的交流方式中走到面对面的“光棍节”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情感碰撞,这有利于单身们展示个人魅力,更有可能在此过程中帮助他们寻找朋友和爱情。 光棍们的单身观十年前《粉红女郎》中刘若英饰演的“结婚狂”形象深入人心,十年后这种现象在中国依然延续。2011年国家民政局调研显示:中国有1.8亿单身群体,预计单身人数近年内还会持续上升。大龄单身男女们一边眼看着身边的亲朋好友步入婚姻的殿堂甚至开始为人父、为人母,一边还要应对三姑六婆苦口婆心的“逼婚”;就连网友们也不放过调侃单身的机会,戏称他们为“剩斗士”“必剩客”“斗战剩佛”“齐天大剩”……由此,单身人士的单身焦虑在光棍节这一天集中突显出来。当被已经恋爱2年的高中同桌问及“快光棍节了,你还一个人吗?”时,人文学院哲学系2011级本科生李同学只能自我调侃地回答“我还能变成一条狗吗?!”李同学坦言,光棍的标签已经贴在他头上20年了,每到情人节、七夕节他就会觉得特别地伤感和落寞,看着原本和自己一样的“光棍们”也开始恋爱,他更是“羡慕嫉妒恨”!“光棍就是一个标签,贴在谁身上谁都不好过!”在李同学看来,光棍节其实就是对单身状态的自嘲和反讽,孤独之人抱团嚷嚷着“表白”,结束单身,以一种调侃的方式表达内心的寂寞难耐。他希望今年的光棍节不会再次演变为他和几个单身哥们的抱团狂欢,他也不想和他们一起唱那首《单身情歌》。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的林红老师指出,单身男女会在光棍节这天感到焦躁抑或惆怅,是由于传统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观念影响。而在研究生群体中,与男生相比,女研究生面临的单身困扰更突出。面对光棍节是否是摆脱单身的好契机这一问题,人文学院哲学系2013级硕士生夏同学说,“光棍节并不是摆脱单身的好契机,感情的事还是顺其自然比较好,……家里也还没有给自己这些压力,所以我不太会主动去追求男生”。但夏同学表示自己仍然会有单身的困扰。同为人文学院哲学系2013级硕士生的邓同学表示,一方面她很期待光棍节不再是一个人过,表示愿意通过“参加活动,多和异性接触”来摆脱单身状态;另一方面,她却认为感情还是得靠缘分,所以她并没有参加过“单身Party”。和邓同学想法一样的女研究生不是少数,她们愿意参加活动扩大异性朋友圈,但同时又羞于主动参加“单身party”这类活动。女研究生对待婚恋问题可以说是既主动又被动,她们接受了大部分的传统婚恋观,认为女生应在适当年龄结婚,同时又受社会家庭影响无法自我解除高学历嫁不出去的忧虑,所有这些原因共同促成了女研究生矛盾的心理情感状态。相对于女研究生的多层顾虑和纠结的情感,男生们则持有乐观的态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2级研究生章同学表示,他不担心婚恋问题,认为自己即便是单身,也是潜力股单身! 对于男女生面对婚恋问题的差异,林红老师表示,“建构伴侣关系时,传统的性别定位导致女性不好意思主动表白,认为那是掉价的行为,男性也会轻看主动追求男性的女生”。实际上对于感情的追求,不应该受性别定位束缚,“只要真心喜欢一个人,就应该去表达……亲密伴侣关系的建构,应该从传统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中解脱出来,建立平等互动的伙伴关系”。单身一族中,许多人忧心单身问题,但总少不了有一部分单身们例外。他们自称为“单身贵族”,并乐在其中,他们认为单身并不是孤独、寂寞、乏味的代名词,相反,单身有时意味着更独立、更自由,可以无拘无束地规划自己的人生。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新闻学专业2013级研究生官同学就主张好好地享受现在的单身生活。每天泡泡图书馆,关注最新时事信息,参加有意义的校园活动,忙碌之余和朋友、同学聚聚餐聊聊天,偶尔还回家陪陪父母是官同学的生活常态。光棍节当天,官同学并没有刻意安排什么活动,也像往常一样度过。Part 2 光棍节与电商们的狂欢得力于商业因素的介入推动,再加上现代社会数以亿计的剩男剩女,“光棍节”已和女生节等其他自创节日区别开来,并且影响力越来越大,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电商战场紧锣密鼓地进行:淘宝商城、京东、苏宁、当当、凡客、一号店、聚美优品、麦考林等纷纷推出诱人促销活动,全场五折、折上折、直接返钱、先试再买……淘宝商城今年更是推出“唱响双十一”,高呼不吃不喝买到爽、买到发狂也要抢、下手最快我是榜样!光棍节,早已不再是单纯地为了庆祝单身而独创的娱乐性节日,俨然成了电商的专属促销季!学生的购物狂欢日!据悉,最早利用光棍节进行促销的是淘宝商城。早在2009年,淘宝就已经看好“双十一”,那时参加促销活动的品牌数量虽只有27家,却取得了单日销售额5000万的显著成绩;2010年,淘宝商城提前三个月砸下2亿重金为光棍节做营销推广,共有150家店铺积极响应,促销商品几乎涵盖所有品牌种类,当日成交额超过了9亿元;到了2013年,淘宝“双十一”更疯狂,零点过后仅用了41分钟,服装类目成交额突破10亿元,全天支付宝成交额达到350.2亿元。光棍节促销也开始被大众所接受,众多电商则将注意力聚焦于“双十一”,光棍节开始演变成电商专属节日,其影响范围也从校园走向全社会。当问及光棍节是否会去网上抢购这一问题时,艺术学院美术系视觉传达专业2013级本科生郑同学激动地说,“狂刷淘宝啊,我已经蓄势待发了,依然还是会像去年一样淘得那么冲动”。郑同学也算是半个“淘宝达人”,身边的大部分物件都来自于网上购物,今年光棍节她打算抢一双耐克的运动鞋送给自己的男朋友。淘宝网等许多电商借光棍节发起的购物狂潮,大范围的折扣足以吸引像郑同学这样的学生的眼球,而鼠标横扫网上商品的畅快足以让一些“光棍们”暂时忘记光棍节的文化内涵。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系2012级本科生王同学是一位网购达人,大到手机、电脑,小到纸巾、牙膏她都通过网购搞定。对她而言,每年一次的淘宝狂欢更是不容错过。在去年的“双十一”促销中,仅11月11号当天,她就花费了半个月的生活费。她告诉记者,买了一堆看似很便宜却不需要的东西有点苦不堪言,首先要考虑剩下的一个月如何生活,还要等待漫长的物流时间。对于今年的光棍节,她坦言依然会选择网购,但是这次会更加理性消费。而对于商家借光棍节促销商品一事,她认为这并非坏事,它不仅给到了消费者真正的让利实惠,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并且带动了快递行业的发展。“光棍节有人high,有人寂寞,我则把它当成普通的一天度过,当然也不会忘记去淘宝上看看是否有自己需要的东西。买来喜欢的物件,会让我这样的单身汉感到一丝安慰。希望物质的消费可以给情感孤独的人缓解精神空虚。”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通信工程系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2013级研究生刘同学谈到光棍节这个话题时有一些惆怅,但是当话头转到淘宝时,他还是扬起了几丝笑容。光棍节变身购物节不是新鲜事,但却有人玩出了新鲜味。和大部分购物只为自己买东西的大学生不一样,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通信工程系2010级本科生陈同学除了淘宝血拼自己看中的物品,还会再买些小礼物送给班级里的男生,把光棍节当成男生节来过。其实,在厦门大学,像陈同学这样的女生不在少数,很多班级的女生都把略具调侃意味的“光棍节”过成了温暖的“男生节”,给那些无论单身还是有伴侣的男同学们送上了集体的友情与关爱。通过淘宝购买礼物赠送班里的男同学,将商家提供的节日商品带到现实节日中来,实现了人际之间的良好互动,这种方式比纯粹宅在宿舍为自己“秒杀”打折商品更有意义。“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人们已经无忧温饱,更重视的是一种情感的需要、心理的满足。光棍节受到追捧,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们内心感到孤独,而光棍节变身成‘男生节’则体现了对男生群体的关爱,能够给与他们心灵上的安慰,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正能量”,林红老师谈道。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另外一个高校学生参与度很高的节日——“女生节”。从节日的功能上看,“女生节”和“光棍节”都是从高校中产生的学生自创节日,有为男生、女生之间搭建情感交流平台的作用,所不同的是,从2009年开始光棍节插上了电商促销战的翅膀,“光棍节”的名号开始响彻中华大地,“光棍节”走出校门影响全社会,成为全民“购物狂欢日”,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其实相比于“女生节”,光棍节被电商巨头改造成为“购物狂欢日”的重要原因则得益于其自身的天时、地利、人和:首先,光棍节在11月,无传统节日与之争锋,从商家角度看是一个促销空档期,需要寻找一个由头刺激消费,节日的氛围无疑最容易引起购物欲;其次,光棍节自身的文化意涵有普世性,不止青年学生有单身困扰,职场上也有大量的剩男剩女、必剩客,适婚单身成为全社会青年的困扰;最后,“光棍节”与11·11的图形意象结合,直观性和亲和力强,诞生之初就具备了便于大众接受和传播的特点。其实,不止是“光棍节”,元旦、情人节、母亲节、国庆节、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又有哪个没有被商家当作购物节来策划?对于电商来说,要掀起消费狂欢已经不是难事,“有节过节、无节造节”已成为常态,而广大的消费者也在一次次的购物盛宴中忽略了光棍节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光棍节不是为了购物狂欢,更不等于购物狂欢,不能让购物狂欢成为节日的“劫”,光棍节如此,其他节日亦然。Part 3 “光棍节”本身不孤单“光棍节”作为一个节日而言其本身并不孤单:从单纯性的单身娱乐到承载单身经济使命的购物狂欢,从校园走向社会,其内涵不断丰富,影响范围逐渐扩大。一方面,繁琐的学业任务、沉重的工作压力让单身无暇顾及交友,光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于是单身聚会成了他们新的社交方式。同为单身人士,让他们能够更加了解和理解彼此的内心需要,更好地发泄他们的情感;另一方面,光棍群体的扩大吸引了商家的注意力,成为他们不能放过的营销对象。于是,在商家的助推之下,单身经济就骤然兴起,光棍节的各种促销活动、广告宣传也将这个小众活动,推广成了社会化的节日。同时,商家对单身群体关注度的提高,对单身群体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有助益。学生群体对此深有体会,来自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2013级研究生朱同学兴奋地告诉记者,去年“双十一”促销活动时他在淘宝网上买了一个正版的某名牌挎包,比平日整整便宜了100块。当然,“光棍节”将不仅是商家促销战的噱头。林红老师对商家借用光棍节名义促销商品表示:“商品经济和光棍节文化更多的是一种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关系。商家的“双十一”激战非但不会消解“光棍节”的文化内涵,反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光棍节”的发展。一方面,“双十一”的购物狂欢让更多的人开始了解到这个节日;另一方面,“双十一”促销战略也赋予了“光棍节”经济方面的内涵,使其本身不局限于文化方面,这反而增长了其活力和生命力。“光棍节”曾经勇敢地自嘲了单身状态,如今也可以承担新的使命,促进新的婚恋观的形成,让人们认识真实的自己,了解自己真实的情感需要。光棍节现在也是“双十一”的购物狂欢节,提倡理性消费,不让购物狂欢节成为“劫”。同时在节日的内容里增添一些积极向上、健康活泼、与时俱进的文化活动,保持和丰富光棍节的文化内涵,不让购物狂欢消解节日的文化涵义,成为节日的“劫”。光棍节即使不能如传统节日的文化寓意那样深远,也会具有这个节日自身美好的时代意义。▲ 四版【文化视点】走近女博士本报记者 吴梦超 陈半思 林聪 黄超编者按:“女博士”原本只是对于女性博士生性别的界定,并未带上特定的内涵,然而,后来却被一些人调侃为“第三种人(除了男人和女人之外)”。为什么有些人会对女博士形成这种印象?此次,记者亲身探访了女博士们,希望通过采访还原她们最真实的生活。雾里看花大众心目中的女博士究竟是怎样的形象?“你觉得女博士可以和‘灭绝师太’的形象划上等号吗?”当听到这个问题时,人文学院2012级硕士生江同学说道:“女博士没有社会流传中的那么恐怖”。而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王力玄告诉记者自己“曾经相信过”,但是“真正和女博士们接触后,感觉她们清新、阳光,完全不像传说中的女博士”。数学科学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张同学分析道:“女博士平日里钻研于学术,可能不会像其他女孩子那般爱打扮自己,但是我并不觉得她们在长相等方面会比别人差,我就有几个相识的博士学姐,还是很有气质的。”另一方面,来自江西的游客彬彬则坦言道:“我确实挺怕跟女博士们接触的。她们学历那么高,说话肯定是专业术语一个接一个地蹦出来,普通人肯定招架不住。况且,她们中的有些人太过孤傲,也不屑于跟我们交流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2012级硕士研究生女生感叹道,她的家人特别不赞成她读博,因为他们担心女博士会因为学历高、年龄大等问题最终成为“大龄剩女”,“我也很担心出现‘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的情况”。当记者向厦大学生们询问是否知道有关女博士作为“第三种人”的说法时,参与调查的绝大部分人都表示听说过,但是不赞同这种说法。事实上,对女博士有成见者多见于社会上对博士这一群体缺乏足够认识的人群。我是女博士长相——不施铅华亦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理科女博士告诉记者,并不是自己不爱打扮,有时候确实是条件不允许。比如买高跟鞋时会想,穿这个做实验会不舒服;买低领衣服时会想,做实验照顾不到万一走光怎么办;化妆时会想,老师一而再地提醒过脸上的粉掉在实验物品上会影响实验结果。于是,每天打开衣柜看着自己的几十条连衣裙,最后依然会抓起一件棉T和短裤。她们中的很多人或许像这位女博士一样,迫于某些外界因素而放弃对自我的精心妆扮,但这并不意味着女博士对自我形象不重视。人文学院2012级的一位女博士说,但凡出门前她都会略微地打扮下自己,比如擦擦隔离霜、描描眉毛,不一定漂亮,但至少让自己看起来精神了。情感——婚恋与学业齐头并进。郭焱,谁也不会想到,这个背着书包、留着齐耳短发,跟我们一样踩着上下课铃声的人文学院2013级女博士居然已经结婚了!郭焱的恋爱始于研一入学,三年后,她不仅顺利获得硕士学位,还赢得一纸婚约。如今她继续读博,丈夫则于硕士毕业后留在厦门工作。据了解,她身边的不少女博士早已结婚,没有结婚的也大部分都有男朋友。内心——耐得了寂寞,方守得住繁华。公共事务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吴同学谈起她对女博士的印象时,她说:“我接触到的女博士好像都喜欢独来独往。”寂寞是学术自由和精神独立最好的伴侣,读博如若经不起寂寞之“淬”,如何能够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从马来西亚奔赴厦门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的曾佩玲就是这样一个“甘于寂寞”的人。为了读博,她毅然辞掉在马来西亚的高薪工作,远赴中国。熬夜对于她来说已经是一种常态,她非常享受在深夜寂然的灯光下捧着书本啜饮着香茗的生活,“有时候看着看着,天就亮了,刚好,还能看到日出”。交际——君子之交,和而不同。受访的一位女博士坦言,“由于长期生活在大学这样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生活也相对单纯的环境,我确实与较早进入社会的朋友在思维习惯、说话方式上存在某些隔阂。但这并非是孤高自诩,只是单纯地由于各自生活环境的差异造成的。君子之交,和而不同,真正要好的朋友,即便学历有差距,也还是能相处融洽。” 对于很多想要读博的研究生来说,他们都会考虑在读研期间解决自己的个人感情问题。因为研究生阶段的时间还是相对宽裕的,而一旦选择了读博就意味着和时间进行赛跑,完不成指定的科研任务和毕业论文就不能按时毕业,“宽进严出”正是读博的常态。10万字、盲审、答辩,任何一个环节都让人喘不过气来。那些因为错过了这段适合恋爱的“黄金时期”的女博士们,在选择读博之时,就已经做好了承受压力的准备。一位女博士告诉记者,“每年过年拜访亲戚时长辈们的碎碎念固然会带来暂时的困扰,但我绝对不会因为这样就随便找个人来托付终生。”现在的她有一群玩得好的朋友,有自己热爱的文学,她并不觉得有什么缺憾。女博士的生活并不像网络所流传的那样。在女博士们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之时,我们希望社会给予她们更多的是理解而不是新一层的压力。误读的背后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女博士”这个原本单纯的语词会被调侃甚至误读?其实,“女博士”被误读的现象多活跃在大众传媒上。据调查,在身处大学校园的学生们看来,女博士与普通女研究生、女大学生没有什么显著差别,学术研究也不会过分影响她们对家庭生活和个人乐趣的追求。在采访过程中,当记者问到校园中的男生“你们是否会接受学历比你高的女性,诸如女博士?”这个问题时,他们给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有的男生表示佩服她们的勇气与智慧,有的甚至说:越有知识的女性越有内涵,美丽得更长久!那么从什么时候起“女博士”被赋予上了特殊的意义?舆论与事实的不符,使我们不得不把目光对准“女博士”网络形象构造的重阵地——大众传媒。 陕西师范大学的研究者韩宁在其相关论文中指出,大众传媒对新闻价值的追求是女博士网络形象负面化的重要原因。在这个媒体竞相追逐收视率、点击率的时代,如何让有关女博士的报道更加吸引眼球?韩宁老师具体分析道:“网络传媒选择从报道强度、报道主题、报道立场三个方面建构其女博士的网络形象。”在报道强度上,网络媒体重复报道同一个新闻事件或不断跟踪事件的最新进展;在报道主题上,媒体故意放大女博士群体的私生活领域,使其频繁地以情感受挫、婚姻失败等形象出现;在报道立场上,正面报道正在试图从篇幅上掩盖女博士的学术成就,负面报道在冷眼报道的同时极尽嘲讽,而中性报道也正在试图将女博士打造成一个供人观赏和评点的娱乐性群体,比如像《北大女博士母亲登报“相中”刘翔》之类的新闻。媒体的炒作加之网民的跟风,使得女博士“妖魔化”的形象深入人心。“To be or not to be”——徘徊于学术道路中的女硕士研究生群体徘徊于学术道路上的女硕士研究生们在对自己接下来的人生做出规划时,难以避免不受社会舆论的影响。她们可以通过与校园里的女博士们进行亲身交流去正确认识女博士的形象。但她们的父母和朋友呢?由于他们缺少与女博士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于是比较相信社会报道中所呈现出的,即使这与真相存在着巨大差距。那么对于这些想要读博的女硕士生们,当她们的家人和朋友受到这种舆论的错误指引时,她们如何能够去说服身边的人,又如何能够在外界巨大的压力下坚持本初的选择?毕竟,自身年龄、婚姻家庭、工作事业等都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我很犹豫,不知道要不要读博”,采访中,部分女研究生表示曾考虑过继续深造的问题,但读博涉及家庭、婚姻、工作等诸多复杂因素,她们虽然热爱学术,喜欢学校的氛围,但难以下定决心去追求梦想。一位姓南的女生感到非常苦恼,“我很想读博,但是家人对女博士有偏见,不支持我。”虽说网络媒体对女博士的新闻报道有夸大事实的趋向,其中也不乏虚假信息,但这同时也透露出许多潜在的话语信息。如今女性虽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获得了与男子同等的地位,但传统意识中对“男主外、女主内”的认可,也不允许女性做出拒绝将婚姻和家庭作为人生重心的行为选择。于是一切又回归到这个世界性的永恒话题,“To be or not to be?”想要读博的女研究生们,是逆风而上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安之若素于外界的一片嘈杂声中;还是秉着“随遇而安”的态度行一步看一步;又或者是迫于外界压力将念头直接扼杀在摇篮里?每个人的性格不同,生活的环境也不同,社会无法用同一种标准去衡量每个个体的选择,更不能盲目判断他人选择的正确与否。鱼和熊掌向来不可兼得,得到了一些必然要放弃另一些,但只要我们了解自己内心真正所想,尊崇之践行之即可。▲ 【编读往来】致终将逝去的韶华 法学院2013级硕士生 连可可时间吐露着芳丝,把过去织成一张华丽的网,每一次的吐丝虽然艰难,但正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才创造了生命的坚韧与辉煌。站在起点整装待发的我们并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经过那些徘徊、迷惘,各自收获的都必然是生命的高度。毕业季,于我们而言有太多选择、迷失和不知所措。面对这种种,我们又总是奢求着两全其美的办法,可是当你真正开始努力的时候,才发现有些事情只有一心一意才能做好。对我来说,考研的主线从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因为我确信还需要时间去积淀自己。虽说如此,考公还是成了我的备选和困扰。只有真正进入到考研复习的黄金时期,面对每天埋头苦读还看不完的各种书籍时,我才明白,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现在回想起那段时间,会觉得那些纠结痛苦的时刻已离自己非常遥远,脑海里留下的只有充实的回忆。那些时间像被施了魔法,如同奔流的河水,蓄势向前,忘记了驻足和停留,一股劲儿地朝着大海奔腾。心里有过急躁,有过惶惑,可总有一种平和的信念在支撑着自己,告诉我再坚持一下就能到达胜利的彼岸。或许,这样的心态是一个制胜的法宝,让人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始终对自己保持客观的认识和审慎的自信。当然,想要收获这样的心态,每天踏实的付出是至关重要的。记得保尔·柯察金曾这样说过,“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在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当最后一场考试的铃声响起,我告诉自己,我把所有的努力写在了那纸考卷上,至于结果,我不能说不在乎,可是相对于这个过程已经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现在,坐在美丽的厦大校园,敲下这段文字,我的思绪再次回到从前,嘴角便不经意地泛起一丝笑意。我知道,在这段终将逝去的韶华中,我没有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也曾踮起脚尖去碰触那美妙的星空。未来的路还很长,属于我们的韶华不会因为年龄而逝去,要相信,只要心是年轻的,那么青春便与我们同在。▲ 一路有你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3级硕士生 周秀泽傍晚时分,走出待了一天的海韵实验楼。穿过马路,沿着沙滩,在夕阳下悠闲地漫步。走累了,就坐在沙滩上,惬意地享受从远处吹来的海风,看着连绵不断的潮水拍打着沙滩。这一刻,仿佛整个世界就是我的。恍惚间,也会想起那段充实的考研岁月。在考研路上,我很庆幸有几个一起奋斗的好兄弟。那时,我们每天一起踏着晨雾去考研教室,再一起披星戴月讨论着问题回到寝室。理想很重要,但比这更重要的是拥有陪你一起追逐理想的朋友!可是,最终的结果却惨不忍睹。那一年,考研人数激增,达到了160多万!试卷难度无声提高,让我们不知所措。我们几个,除了一个同学调剂去了上海大学,其他人都与理想失之交臂。结果如此悲壮,让我们始料未及。大家前赴后继奔向985高校,却如飞蛾扑火般纷纷坠落。无奈,我们都选择了工作;或许,工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有过在实验室的经历,我进了一个不错的企业。前几个月,被陌生感和新鲜感笼罩的我立下了各种豪言壮志。后来,因为适应于是渐渐清醒,也正因为清醒所以泯失了之前的激情。狭小的办公室,发着荧光的电脑屏幕,我似乎能清楚地看到我的后半生:为了买房、买车,在电脑前不停地敲着代码……突然间,我心生恐惧。我问自己:难道这就是我想要的未来吗?在打的回学校的途中,听见收音机里的DJ说:“你还记得自己最初的梦想吗?梦想,就像黑暗中的一盏灯。你在黑暗中迷茫,是因为你忘了开灯。打开灯,你便有一种为之靠近的冲动。有冲动,便会有激情。”靠在车窗上,在熟悉的旋律中,我找到了困惑的缘由。借着毕业之机,我向公司请了整整一个月的假,我去了普陀山。在海边,迎着海浪的呼啸声,我做了一个决定:再度考研!很幸运,只要是我想做的,家永远是我最强有力的后盾。毕业之后,我向公司正式递交了我的辞呈。与此同时,我的几个好兄弟也辞职回来,于是我们几个再度携手踏上了考研之路。盛夏,朝阳的教室奇热无比,常常汗流浃背。枕着午睡的手臂又常常因为麻痹而不得不醒来。二战,背负了太多的心理压力,但是很幸运有好朋友们的全力支持。傻茂,最需要感谢的兄弟,留在杭州陪伴我走过最艰难的岁月;大聪,阿磊,我们再一次为了理想而奋斗!你们的情与义,我会铭记,一辈子!结果已经不那么重要,因为能够拥有一路风雨兼程的朋友,就已经比我们要到达的目的地重要的多!▲ 一段酿造梦想的旅程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系2013级硕士生 白佳琪 于芙蓉湖畔席地而坐,风轻轻掠过湖面,水纹似舞动的裙摆层层叠叠。在芳草和古树的怀抱中,我忆起考研的那段日子。在那个冬季,书桌、课本、单词、认真的身影、熟悉的面孔……些许记忆浮现在眼前。此刻,好想分享那百余天里一直反复酝酿着的,如今已被珍藏起来的泪水和激情。考研应该是一段说走就走的旅程,然而开始总是艰难的。百般纠结中选定了学校和专业,在“确定”键按下的那一刻,便已经踏出了无法回头的第一步。放弃绝对不是我的作风,我要为自己的选择找一个浪漫的解释:“在有限的青春年华里,努力为梦想奋斗一回!”在那段自己一个人奋斗的日子里,孤独感会经常袭来:当看到舍友们已经在为招聘会精心准备,看到保研的同学已经在校园里潇洒地徜徉,看到拿着OFFER的同学们充满信心的目光……而我却独自走在去往自习室的路上,想起今日做错的英语题,抬头看到黑板上不断缩水的倒计时,犹疑彷徨,无奈辛酸。我一直坚信,走在能看到远方的路上,就会信心满满。尽管有着对未知的种种焦虑,但是我知道别人处境和我一样,谁能潇洒前行,谁就最有希望。我学会了写日记,看小诗,偶尔给师哥师姐打个电话吐吐不快,每周伙同好友去海搓高歌一番。那种在高度紧张中放松下来所获得的幸福感让我至今难忘。当在考场上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一切已经归于平静,然而我已经不一样了。一位智者曾经跟我说过,勇气、机遇和周围人的帮助是成功的三个重要因素。结果不是一个人能决定的,做到自己该做的,过程一定会比结果让我们受益得多。夕阳掠过湖面,黑天鹅拍打着翅膀在波光中划出一道灿灿的金线,背包起身,让我们充满信心一起勇往直前吧。▲